地球表面能量主要來自於太陽之輻射,屬於短波之入射波經大氣吸收、地表及大氣反射後僅剩約49﹪為地表所吸收,此經地表土壤、水體、植物等吸收後之能量復以長波輻射方式釋出,一部分為對流層水氣(H2O)及二氧化碳(CO2)吸收,一部分在平流層為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氟氯碳化物(CFCs)等所吸收,其餘則逸入太空。工業革命以來,由於人類大量使用石化燃料、濫伐森林、使用含氯、氟之碳化物及熱絡之農工活動等,造成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氟氯碳化物、六氟化硫(SF6)、全氟碳化物(PFCs)、氫氟碳化物(HFCs)等易吸收長波輻射氣體(即「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 GHG)」)大幅增加,形成地球暖化現象,此現象即為「溫室效應」。
近年來由於人類經濟活動的快速成長,所製造之化學品及產生之空氣污染,正以空前未有之速度,改變大氣結構。其中特別是化石燃料燃燒後所產生之CO2氣體,大量排放進入大氣後,吸收地表之長波輻射,造成之人為溫室效應使地表溫度逐漸增加。雖然,至目前為止,僅增加少許溫度(過去100年只增加0.3℃至0.6℃),海平面則持續上升(10至15公分)。工業革命後CO2濃度增加28%,科學家預測若不採取任何防治措施則於西元2100年時,地表溫度將較目前增加l℃至3.5℃,海平面將上升15至95公分,此種溫室效應對於整個生態環境(包括地球、海洋與人類的經濟、社會等)及全球氣候,將有深遠而不可知之影響。

圖一簡略地說明地球大氣層的長期輻射平衡情況。太陽總輻射量(240瓦/m2)和紅外線的釋放量應要均等。其中約三分之一(103瓦/m2)的太陽輻射會被反射而餘下的會被地球表面所吸收。此外,大氣層的溫室氣體和雲團吸收及再次釋放出紅外線輻射,使到地面更暖,高出約3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