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輯部 出處:天下雜誌 2009/12
哥本哈根氣候會議開幕,天下雜誌和英國衛報、法國世界報、中國經濟觀察報等全球56家媒體,共同聯手發表表達對地球暖化的擔心,更呼籲在哥本哈根會議的關鍵14天中,全球政治家能一起勇敢面對,正視暖化問題!
今天,來自全球45個國家的56家媒體前所未有地站在一起,共同來表達一個強烈的聲音。我們一起這樣做,是因爲全球人類社會正面臨著一項巨大而急迫的挑戰。
我們必須立即攜手採取果斷措施,不然,氣候變化將會肆虐我們的地球,並威脅到所有人共同家園的繁榮與安全。在過去的時間中,這種危險已經變得清楚可見,而且證據也已經開口說話:過去14年的11年中,地球的溫度屢創新高,北極冰層開始融化,而去年高漲的油價與糧價,更描繪出未來經濟世界的可怕面貌。
在科學期刊中,人類是否爲氣候變化的元兇已經無須討論,學者們更關注的是我們還剩多少時間來阻止這場浩劫的降臨。然而,直到今日,全球各國對於氣候變化的應對措施仍是無力且三心二意的。
氣候變化的産生根源可以回溯到數個世紀,而其影響後果更是將延續永遠。我們能否馴服這隻氣候變化的怪獸,未來的14天成為重要關鍵。我們呼籲聚首在哥本哈根的192個國家的代表們不要再猶豫,不再陷入爭論,不再彼此指責,而是應該抓住機會解決這個現代政治中的極大缺憾。這不應是一場富裕國家與貧窮國家之間、或是東方與西方之間的爭論,氣候變化的影響波及所有人,因而也需要所有人共同攜手解決。
科學是複雜的,但事實卻是清楚的。全球必須採取措施,讓全球溫度上升的幅度不高於2攝氏度。這個目標要求全球排放達到頂峰,並在未來五到十年之間逐步下降。如果我們無所作爲,最謹慎預測的上升幅度只要三到四度的氣溫上升,則將令大陸乾旱,農地變爲沙漠,半數以上的生命物種可能消亡,更遑論數以百萬計的人口將被迫遷徙,許多國家的領土被淹沒於海平面下。
多數人對哥本哈根會議能夠産生一份完整且內容完整的公約抱有懷疑。只有在美國總統歐巴馬給予全力支持、美國政府改變多年來的不合作態度後,實質性的進展才可能發生。直至今日,美國國內的決策仍對全球影響巨大,因爲美國總統只有在國會通過後才可能全力執行氣候變化的承諾。
但是,聚首在哥本哈根的政治家們能夠、也應該在公平、實效的基礎上就一些基本議題達成一致,更重要的是應發表一個時間表,將這些共識轉變成具有強制約束力的公約。這樣的公約應能在明年六月在德國波恩舉行的下屆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上正式發佈。如同一位氣候變化談判者所說:「我們可以讓談判時間延長,但我們不能容忍從現有成就的基礎上後退。」全球氣候變化公約的核心應是,已開發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以下兩點達成共識:如何分擔應對氣候變化的義務,以及如何分配新近産生的珍貴的資源——在氣溫上升至危險水平前我們還能排放約1萬億噸碳。
已開發國家習慣於運用數字說明,如果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不共同採取積極的措施,那麼因應全球氣候變化仍是空談。但已開發國家是大部分現存於大氣層中的碳的始作俑者,自1850年以來75%的二氧化碳是已開發國家排放的。這樣的歷史事實應得到正視,每個發達國家必須承諾在未來十年間進行大幅減排,使其碳排放量遠低於1990年時的水平。
發展中國家常常指出,歷史問題並非由其造成,且貧困地區將成爲氣候變化的最大受害者。但如果無所作爲,他們將成爲新的碳排放源。因此,發展中國家也必須承諾採取有效且可量化的減排措施。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美國和中國最近發佈了減排目標(儘管距離預期尚有差距),這是向正確方向邁出的重要第一步。
未來社會正義也要求已開發國家拿出更多的資金,向貧窮國家轉讓清潔技術,幫助他們發展低碳經濟,應對氣候變化。同時,未來氣候變化合約的架構已經明晰,那就是建立強制的多邊監測機制,對森林保護給予合理的回報,對「出口碳排放」進行可信的測量,以使應該對氣候變化的責任在産品生産國與消費國之間得到合理的分擔。而且,個別已開發國家所應承擔的責任也須與其承擔能力相對應;例如新加入歐盟的國家通常較「原歐盟國家」貧窮,他們的負擔就不應高於「原歐盟國家」。
毫無疑問,向低碳社會的轉型耗資巨大,但比起拯救全球金融危機的花費卻低了數倍;當然,如果無所作爲,未來我們付出的代價將更爲慘痛。我們中的許多人,尤其是生活在已開發國家的人們,將被迫改變生活方式。以往那種飛機票甚至比去機場的計程車費便宜的時光已經不再。我們在購物、飲食、旅行前需要更加明智地抉擇。我們將需要爲能源消費付更多的錢,同時也更少地消費能源。
實際上,向低碳社會轉型會讓我們擁有更多。已經有一些國家意識到,這種轉型可以帶來經濟增長、就業以及更高的生活質量。資本的流向已經說明了這點:去年,投資在可再生能源的資金首次高於投資於用化石燃料發電的資金。
若要在短短十餘年間改變人們舊有的高碳生活方式,我們需要在技術和創新上取得歷史未有的突破性成就。相比起登月計劃與核導彈研發這類衝突與競爭的産物,未來的低碳競賽更應是一場全球攜手的努力,並讓全人類共同受益。
因此,在哥本哈根會議上,全球各國就氣候變化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將是一場樂觀對悲觀的勝利,一場遠見對短視的勝利,一場美國前總統亞伯拉罕﹞林肯所言的 「人性中善良天使」的勝利。
正是這種精神,讓全球56個媒體報紙站在一起,發表這份共同的社論和呼籲。如果我們這些具有不同國家與政治立場的媒體,都能就我們認為該做的事取得共識,我們相信我們的政治領袖們也將能取得共識和一致性。
在哥本哈根聚首的全球政治家們正影響著歷史對我們這代人的評語:這一代人看見挑戰並勇敢地應對;或者是,那一代人如此愚蠢,看著災難步步臨近卻束手待斃。
我們期待他們做出正確的選擇!
以下爲發表共同社論的媒體名單:
《天下雜誌》,臺灣(CommonWealth Magazine)
《經濟觀察報》,中國(Economic Observer)
《南方都市報》,中國(Southern Metropolitan Daily)
《越南青年報》,越南(Tuoi tre)
《汶萊時報》,汶萊(Brunei Times)
《雅加達環球報》,印尼 (Jakarta Globe)
《柬埔寨日報》,柬埔寨 (Cambodia Daily)
《印度斯坦時報》,印度(The Hindu Times)
《每日星報》,孟加拉國(The Daily Star)
《新聞報》,巴基斯坦(The News)
《每日時報》,巴基斯坦(The Daily Times)
《海灣新聞》,迪拜(Gulf News)
《日報》黎巴嫩,(An Nahar)
《海灣時報》,卡塔爾(Gulf Times)
《晚禱報》,以色列(Maariv)
《星報》,肯尼亞(The Star)
《箴言報》,烏干達(Daily Monitor)
《新景報》,烏干達(The New Vision)
《津巴布韋獨立報》, 津巴布韋(Zimbabwe Independent)
《新時代》,盧安達(The New Times)
《公民報》, 坦桑尼亞 (The Citizen)
《Al Shorouk》,埃及
《博茨瓦納衛報》,博茨瓦納 (Botswana Guardian)
《郵政衛報》,南非 (Mail & Guardian)
《商報》,南非 (Business Day)
《開普艾格斯報》,南非 (Cape Argus)
《多倫多星報》,加拿大 (Toronto Star)
《邁阿密先驅報》,美國 (Miami Herald)
《新先驅報》,美國 (El Nuevo Herald)
《牙買加觀察報》,牙買加 (Jamaica Observer)
《La Brujula》, 尼加拉瓜
《宇宙報》,墨西哥 (El Universal)
《零點報》,巴西 (Zero Hora)
《卡塔琳娜日報》,巴西 (Diario Catarinense)
《號角報》,阿根廷 (Diaro Clarin )
《南德意志報》,德國 (S邦ddeutsche Zeitung)
《選舉日報》,波蘭 (Gazeta Wyborcza )
《標準報》,奧地利 (Der Standard)
《勞動報》,斯洛文尼亞 (Delo)
《晚報》,斯洛文尼亞 (Vecer)
《資訊日報》,丹麥 (Dagbladet Information)
《政治報》,丹麥 (Politiken )
《挪威日報》,挪威 (Dagbladet)
《衛報》 ,英國(The Guardian)
《衛報周報》,英國 (Guardian weekly)
《世界報》,法國 (Le Monde)
《解放報》,法國 (Liberation)
《共和國報》,義大利 (La Reppublica )
《國家報》,西班牙 (El Pais)
《世界報》,西班牙 (El Mundo)
《De Volkstant》, 荷蘭
《每日新聞》,希臘 (Kathimerini)
《公報》,葡萄牙 (Publico)
《自由報》,土耳其 (Hurriyet)
《新報》,俄羅斯(Novaya Gazeta )
《愛爾蘭時報》,愛爾蘭(Irish Times)
《時報》,瑞士(Le Temps)
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page=1&id=3969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