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7日 星期五

黑鍋我們背/排碳難降 台灣恐上制裁黑名單

                                                                    記者陳曉宜/專題報導
「台灣每人平均CO2排放量已高於世界平均值,未來將成為歐盟首波制裁黑名單,台灣出口的產品將被課以重稅或禁止進口」,前環保署長陳重信語重心長地說。
根據統計,目前台灣每人每年平均排放量為十二.○八公噸,高於世界平均值四.三八公噸,也高於東亞鄰近競爭國家日本的九.六八公噸、韓國的十.○九公噸。
國立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特聘教授陳吉仲指出,我國二○○八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兩億五五○○萬公噸,其中台塑六輕每年排放六七五五.七萬公噸,國光石化預估排放一千兩百萬到兩千三百萬公噸,兩家石化廠加起來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就占全國的三分之一。
也就是說,一旦國光石化設廠,我們每人背負的碳排放量中,有三分之一是六輕和國光石化造成的,代價卻是,我們工作的公司、工廠生產的產品,出口到歐美時,必須被課以高額的碳稅,公司成本增加、業績下降,導致薪水不漲,甚至面臨失業危機。
陳重信提出警語,未來不只歐盟,美國也將課進口碳稅,這對我國未來產品外銷影響很大,為了一個國光石化,影響台灣其他產業的生存發展,值得嗎?
事實上,國光石化提出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也遭學界強烈質疑嚴重低估。陳吉仲指出,根據能源局所提供煤、天然氣與燃油熱值,以及單位量所釋放之二氧化碳計算,與台塑規模相當的國光石化如果全部用煤,年排放量應與台塑六輕相當,即六七五五.七萬公噸,扣除麥寮汽電產生之二四九八.三萬噸,有四二五七.四萬公噸是從煉油與中下游石化廠排放。
若真如國光石化所言,未來是六十%天然氣、四十%燃油,以六輕總值比例換算,國光石化的年排放量應為二九六四萬公噸,相當於二○○八年全國總排放量的十一.六%。
也就是說,為了養國光石化,每人每年平均新增一.三五公噸的碳排放量,人均年碳排量達十三.四三公噸;就算以國光石化自己低估的一千兩百萬公噸計算,每人也要增加○.五五公噸,達十二.一三公噸,這與馬英九總統宣示二○一六到二○二○年,要把碳排量降到二○○八年人均十一.六八公噸的水準,二○二五年更降到二○○○年人均九.七三公噸的政策,完全背道而馳。

有人問:為什麼要吃素?

  • 為什麼要吃素?
    請看以下影片。
Earthlings (地球上的生靈) Part 1c (繁體中文字幕) 第二部份:食物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wp6lORdcg&feature=related

2010年10月15日 星期五

素食是環保的飲食

<<中庸>>云:"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
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
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中庸>>的教誨,代
表我們做人要有什麼樣的氣魄?"三才者,天地人",人要能演出天
地的德行,要化育萬物,而不是摧毀萬物。愛護環境,首先要從我們
的飲食開始。
如果我們直接吃穀物,一年所消耗的糧食只要兩百公斤。但是吃
肉,就必須用八百公斤的穀物飼養牲畜,所以吃肉確實是在耗損地球
的資源。科學家說,假如我們不改善對大自然的態度,可能再過五十
年到一百年,這個地球會有很多地方不適合人類居住。因為飼養牲畜,
穀物被大量的需求,其價格就會上升。穀物的價格一上升,全世界最
貧窮的百分之十五的人就買不起糧食,所以每天會有四、五萬人餓死。
當我們帶動吃素的風氣,就是舉手之勞的環保工作者。當你響應吃素,
不讓穀物的價格繼續攀升,你就是在救活這些瀕臨飢餓的人。
人類可以過得比較輕鬆、乾淨,只要選擇對自己和環境有利的飲
食習慣,就是每天在落實環保,自利又利他,何樂而不為?所以,我
們吃飯也要有使命感,也是為了地球的健康。

我行我素 一位環保者的素食理由

         素食理由之一:演化、分類決定,人類應屬雜食
作為靈長目動物的人類,可以進食少量的肉,但不應擅自提陞自己的生態位,向肉食動物靠攏。人類在自然界的進化史已有數百萬年,其間的絕大部分時光,都是作為動物界的一員——靈長目中的無尾的、素食的類人猿在自然界中存在的,直至今天,一味強調社會屬性的我們,仍無法擺脫這種「裸猿」的自然屬性,無論你承認與否,我們都是一種偏於素食的雜食動物。
從解剖結構看,不應過度食肉的本該是我們。 食肉動物因進食的脂肪、蛋白、膽固醇含量高,為防止易腐之肉類在體內停留太久毒化血液,故演化出較短的消化道,約為體長的三倍;食草動物因食物中的纖維素含量高,養分須慢慢吸收,故腸子很長,其消化系統的長度約為體長的十二倍。人是雜食動物,人的腸子長度約為體長的810倍,是不是更接近食草動物?
由於消化道長短的差異,肉類在食肉動物體內停留時間只需半天,在人類體內卻需經過幾天漫長的旅程,如有過量脂肪、膽固醇融於血液,就會導致諸如腦溢血、高血脂、高血壓等疾病,肉類中的毒素還會加重肝臟的負擔,弄不好甚至會導致肝癌。
其實,人類的素食本能一驗便知:蒙住雙眼的貓,令其聞生肉如活雞後,食欲大增,聞水果則無動於衷;人卻相反,在自然狀態下,感受不到活體動物的香味,只有經過烹調纔有反應,對水果的芬芳則十分敏銳,這便是人類素食天性的直覺反應。
將肉食的大量攝取看作經濟水平高的標誌,實乃人類的誤解,過度食肉滿足的只是口腹之欲和對飢貧往事的補償,卻背離了人類的雜食本性和自然生態位。
最早將人類的地位確立為靈長目,而非食肉目動物的瑞典博物學家林耐曾經說過:「人類的結構,無論從內在或外表看,若與獸類比較,都顯示出,谷、菜、果乃是他的天然食物。」 
素食理由之二:食過猶不及,素食有利身體
經常有人問:你為什麼素食?我說:為了其他生命,更為自己健康。聽聽營養專家的告戒吧:脂肪的攝入量不應超過30%,略低於20%有利於健康,即每人每周的食肉量不宜超過500克,若超過1000克,就意味脂肪攝入量超出,而過度攝入動物蛋白和脂肪的結果將導致一系列的富貴病:心臟病、腦血栓、血管硬化、高膽固醇、肥胖癥……
我們一貫認為,塊大膘肥就是健康,常說,看歐美人多壯呀,人家吃什麼長大的,牛肉哇!但是,現代健康標準不是肥胖,而是勻稱。相反,肥胖乃是一種病——肥胖癥。WHO不久前公佈的人類健康十大危機中,其中一條是:中、高收入國家的大量人群, 因飲食過度而有身體過重、過肥(約300萬人)的癥狀,在歐美,每年至少有50萬人,是因過度肥胖所引起的疾病而死亡。
我素食之後,經常有人不無懮慮的問,營養不足怎麼辦?實踐證明,沒有身體上的任何不適。理論上講,食素,照樣能獲得充分的營養:
首先,素食品的蛋白質相當豐富,各種堅果、瓜籽中的蛋白質達30%,穀物約含10%,豆類中的蛋白質含量更高,近40%,是肉類的兩倍,豆皮的蛋白質更高達50%,且大豆中的蛋白是完全蛋白,更易為人體所吸收。
人們常常用肉類進補,其實,肉類是各種食物中最缺乏礦物質的食品,豌豆、小麥、燕麥所含的鐵是牛肉的兩倍,幾乎每樣植物中的鐵質都比肉類高;再看鈣質,每百剋食物中所含的鈣質(毫克),雞肉為5,牛肉為8,豬肉為12,魚為30,豌豆為71,香菇為125,木耳為207,紫菜為850,無疑,許多植物中所含的鈣質都比肉類高。中國人普遍需鈣,或因愛吃肉而致鈣磷比例失調。
脂肪提供熱量,我們總以為只有肥肉是脂肪,其實,有些植物中的脂肪含量也很豐富,如核桃達66.9%;花生達48.7%,芝麻達48.23%,黃豆達20.20%;脂肪酸共有13種,動物性油脂中含6種,植物性油脂中卻含全部,且動物性脂肪為飽和脂肪,膽固醇含量高,易引發血管硬化、高血壓、心臟病,並利於癌細胞繁殖;植物性脂肪為非飽和脂肪,能促進膽汁酸排泄,減低膽固醇,避免心臟病和各種心血管病。因此,食素不會營養缺乏且可防病,單純攝取動物性食品,卻會營養不良而且找病。 
素食理由之三:食素減少毒素,葷腥病從口入
食肉者位於食物鏈的最高環節,現代農業廣施化肥和農藥,食草動物吃植物即家禽家畜吃飼料、人又以動物為食,人便成為有毒物質高度富集的最後攝入者。
毋庸諱言,植物上有農藥殘留,但美國愛德華州立大學的研究結果顯示,肉類中的DDT等殺蟲劑殘留物的含量是植物的13,即食肉者身上的農藥殘留量可能比食素者高出13倍。更何況植物上的農藥殘留物可以洗滌,動物肉內的農藥殘留物則無法洗掉。
某些商家為了獲取最大利潤,刺激畜禽生長,強迫喂食、注射荷爾蒙、在飼料中加開胃藥、抗生素、鎮靜劑、防腐劑(這類含硝酸鹽的肉,喂貓都很危險)等化學藥品,根本不顧這些化學物質的致癌作用,這樣的肉,您還願意吃嗎?
美國是世界上肉食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由於過度肉食,在每兩個美國人中,就有一個死於心臟病、高血壓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每六人中就有一人身上有絛蟲;每十名婦女就有一人得乳腺癌;每二十人中就有一人得糖尿病;歐美國家人群中的肥胖癥、骨質疏鬆癥簡直比比皆是。攝入過量的葷腥和過多的肉類殘毒,結果便是這些揮之不去的文明病。 
素食理由之四:維護生態平衡,緩解承載壓力
「每製作一個漢堡包,就要砍伐掉相當於一塊廚房大的熱帶雨林」。中美洲的瘦肉型菜牛個大肉多,90%出口到美國,美國快餐業風靡世界,卻以中美洲成片的森林被夷平後闢為牧場為代價。為不斷提供快餐用牛肉,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中美洲已有2000萬公頃的熱帶雨林消失,豈不知,全世界3000種抗癌藥,有70%是蘊涵在熱帶雨林裡的。為生產牛肉漢堡,砍伐森林,滿足了牧場主、食品商的利益,麻痺了兒童的口味,填飽了快餐業主的腰包,卻導致了生物多樣性喪失、地球氣候昇溫等一系列災難;還有這樣的比喻:吃一塊牛排對地球變暖的影響,相當於一輛小車行駛兩英里。我們的嘴通過肉食,不僅在進食森林、海洋,還在進食草原、耕地。
如果把我們本可食用的糧食作為飼料,去再生產,收穫肉產品,在能量上是不經濟的,可養活的消費者數量大打折扣。舉例,我們用100斤黃豆喂豬,能回收12公斤豬肉,喂牛,能回收10公斤牛肉;為吃肉,我們浪費了90%左右的食物,還要以多出10倍的土地來耕種,為了足夠的耕地,人類便要開墾草原、森林,而不去顧及大自然的生態平衡。
近年沙塵暴頻頻,荒漠化嚴重,原因何在?超載放牧。 內蒙古33個牧業旗中,有28個在超載放牧,結果是白災、黃災、黑災接踵而來,究竟是誰破壞了草原植被,導致生態退化?我們的嘴!以往我們總把罪責推到羊的頭上,但正因為我們的口腹之欲,纔刺激了放牧規模的無度膨脹,當牧業生產規模超過草原的承載負荷時,結果勢必是荒漠化。
聯合國規劃署警告,全球33億公頃乾旱牧場,已有73%處於中度沙化。 我國是世界第二草地大國,但家畜的數量隨著人口、特別是人們食肉水平的增長而增長,過度放牧,造成全國13億畝土地荒蕪或出現水土流失,60%的草原退化。國人日益葷化的飲食結構,越來越大的食肉胃口,形成了對海洋、草場、森林、耕地的巨大壓力,「殺雞取卵」、「寅吃卯糧」的消費大潮,加劇了生態失調、國土凋敝。 
素食理由之五:素食就是環保,圈養導致污染
為什麼說食素環保?因為食肉不環保!為什麼說食肉不環保?因為我們為滿足肉食消費而飼養了太多的禽畜,現在,全球圈養的牲畜數量是世界人口的三倍。大量畜禽生產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益嚴重。1992年聯合國環發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指出:「地球所面臨的嚴重問題之一就是,不適當地消費和生產模式,導致環境惡化、貧富加劇和各國的失衡發展」。
1992年流入太湖的畜禽糞便達200萬噸,199388萬噸,是工業排污的610倍,造成嚴重的富營養化和藻類爆發生長;美國飼養的家畜總數是美國人口的四倍,每年糞便排放高達16億噸;為了滿足肉食,僅北京就飼有260萬頭豬、360万隻雞、20萬頭牛,養殖業每年糞漿的排放量約1200萬噸,最高時達3500萬噸,相當於4000萬人口的污染量。動物身體中排泄出大量硝酸鹽、農藥、生長素、抗生素等化學毒素,滲透到土壤或流入河川、湖泊,滲入地下水,不僅污染水體,更危害我們的健康。荷蘭的畜禽飼養業十分發達,被歐共體稱為「糞肥過剩區」,其糞肥對大氣的污染比汽車排放還多,糞便中的氮和氨以氣態形式進入大氣,甚至形成酸雨,一頭牛每天打嗝放屁所產生的甲烷氣體約200,看來微不足道,但全球有15億頭牛,那影響可就大了,因為,甲烷對地球溫室氣體的「貢獻」遠遠超過工業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
因過度食肉導致了這麼多的環境問題,所以,作為環保志願者,我寧願少吃或不吃肉。素食者蕭伯納曾說:「一個個體,用行動表現出他的良知,然後再去呼喚集體的良心,沒有什麼比這更強有力的了。」 
素食理由之六:降低飼糧轉化,力求經濟、公平
有一次,我在廣播電臺作一個直播節目,題目是「寧可食少肉,不可居無書」。當講到多食肉,會耗費大量糧食時,一位持反對意見的聽眾打進電話,說:「我多吃了肉,就會少吃飯,這不是省糧食嗎?」
看來,問題的癥結在於,人們只知表面現象,而不知食肉背後,我們的生存方式是多麼的不經濟,對糧食的浪費又是多麼的巨大。
任何以動物性食品為主的食物結構,必須以雄厚的植物生產量為基礎,在飼養行業稱肉料比。肉類生產需要大量穀物,在美國每生產1公斤牛肉約需5公斤的穀物,生產1公斤豬肉約需7公斤的穀物,生產1公斤雞肉約需2.6公斤的穀物。中國的肉食消費量是發展中國家平均值的兩倍,超過日、韓,豬肉消費世界第一,但從持續發展角度看,這個「成就」並不值得樂觀,我們如此大的人口基數,全國人民每多消費1磅豬肉,就須多生產250萬噸穀物。
人類作為雜食動物,以五穀雜糧果菜肉蛋奶為食,其中糧、果、菜的攝取途徑是沿著最短食物鏈獲得的,從收益最大化角度講,我們直接利用生產者從太陽輻射固定下來的能量,是最經濟的。因為,提高肉食量勢必損耗更多的糧食。所謂動物性食品,不過是植物性產品的轉化形式,但這種轉化要以大量的物耗:水、肥、化石燃料等為代價;一塊用來養活30個素食者的土地,只夠養活一名肉食者。
為獲得高熱量的動物性食品,發達國家耗用了世界小麥產量的三分之一、玉米產量的三分之二、大麥產量的100%來喂養畜禽,世界約38%的穀物、美國約70%的穀物、中國約20%的穀物是用做飼料,甚至世界上30%的海魚被加工成魚粉添加到飼料中。一些國家的部分人因吃過多的肉而患肥胖癥。因膽固醇過高,全球每年有410萬人死亡,另一些國家的數以億計的人卻因缺糧而飢饉不堪,全球平均每年餓死的人口達300萬。還是WHO提供的數據:目前,全球貧國營養不良的人口約1.7億,2000年因缺糧造成的死亡人數達340萬。電視上不時出現的母子飢餓,體重過輕的非洲難民場面,對照大腹便便的歐美人,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世道的不公平、不道德:可不可以說富國人嘴裡的肉,奪走窮國人手中的糧?
如果我們減少10%的肉食程度,就相當於省下1200萬噸糧食,使6000萬人免於餓死; 如果我們把飼養家畜的糧食都省下來,救濟飢民,全球至少有5億人就能免遭飢饉。為了世界大同,至少,可以從我做起,良心發現,選擇一種經濟的、儉約的生活方式,那就是素食。
每年聖誕節的前一個月即1125日,是世界無肉日,這是1986年發起於印度的「群眾性」的素食運動,全球共有950萬人響應。素食有助於遏制腐敗與奢靡、減少貪欲和殺戮、增加德行和幸福感。「勿以善小而不為」,愈益普遍的素食行為,堪稱協調天人關係、敬畏萬物生靈、尊重傳統文化、消除世界飢荒的經邦濟世的途徑之一。
(摘自《人與自然》雜誌2003年第5期)

暖化融掉雪地 北極熊草原優閒慢步?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氣候暖化已危及北極熊的生存問題,英國野生動物攝影師加伯特( Nick Garbutt)拍一組震撼人心的照片,許多北極熊在草原上看似悠閒的踱步,其實是全球暖化造成北極氣候異常,雪地融化,北極熊因獵不到食物而終日飢餓,被迫遷徙內陸四處覓食。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攝影師加伯特是在加拿大北極圈內的哈得遜灣(Hudson Bay),拍攝到這些照片,北極熊捕食不到海豹,被迫改變飲食習慣,在草原裡覓食,發現地上有莓果、鵝蛋,都統統吞下肚,但這種食物熱量不夠,北極熊難以捱過冬天。 

在加伯特拍攝的照片裡,一隻隻的北極熊在草地上行來行去,望著面前無邊際的海洋,看似悠閒自在,其實是無處容身,餓到發慌,四處覓食。由於氣候暖化,北極近年不斷升溫,北極熊棲身的哈得遜灣,於去年 12月才開始結冰,比往年遲了近一個月,北極冰蓋持續縮小,北極熊夏天沒了棲息之地,也捕獵不到海豹。 

夏天沒有足夠食物,挨餓的北極熊身形瘦削、疲累覓食能力也減弱了,惡性循環,北極熊積聚的脂肪不足,到冬天很難捱過去。北極熊專家安迪.德羅契爾(Andy Derocher)指出,如果國際社會再不正視全球暖化,北極熊遲早會絕種。有人認為,牠們會變成陸上動物,但研究則顯示,當棲息地消失,北極熊也會消失。
http://www.nownews.com/2010/10/06/91-2652428.htm

連北極熊也受不了

節能減碳 智慧電表搶商機


2010台北國際電子產業科技展覽,國內業者推出各種智慧電表的應用和設備。
記者彭慧明/攝影
外貿協會與台灣區電機電子同業公會昨天起舉辦2010台北國際電子產業科技展覽,在政府積極節能減碳政策下,國內業者推出各種智慧電表的應用和設備,積極拓展未來商機。
今年經濟部推出「智慧型電表基礎建設推動方案」,由經濟部技術處全面協助建設智慧電表基礎建設,未來預估一年可有效節省電力97.5億度。
大同公司、中華電信等昨天也推出整合網路和智慧電表的智慧電表系統,智慧電表透過網路和家用電腦或手機連結,可讓使用者遙控家中電器開關,並且估算每種家電用電量和電費,對於節能減碳大有幫助。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5903925.shtml

Panasonic發表智慧節能科技

 Panasonic ECO NAVI啟動暨產品上市發表會儀式由(由左自右)台灣松下中谷總經理、日本HA社LV BU三村BU長、日本HA社RF BU內田BU長、台松常務董事陳世昌、台松販賣湯淺總經理與本次產品代言賴雅妍合影。圖/雷紀彰
Panasonic ECO NAVI啟動暨產品上市發表會儀式由(由左自右)台灣松下中谷總經理、日本HA社LV BU三村BU長、日本HA社RF BU內田BU長、台松常務董事陳世昌、台松販賣湯淺總經理與本次產品代言賴雅妍合影。圖/雷紀彰

     近幾年全球暖化嚴重,溫室氣體排放控制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議題,如何防範溫室效應惡化已成為全球共同努力的首要目標,家電大廠Panasonic於昨(13)日假台北大直典華旗艦館擴大舉辦「Panasonic ECO NAVI 啟動暨上市產品發表會」。
     Panasonic Taiwan總經理中谷明弘表示,家庭整體CO2排放量達到零排放的生活目標,並以此為研發理念,同時提出「ECO NAVI智慧節能科技」的家電新主張;展現了Panasonic家電商品在「設計研發」、「生產製造」、「消費者使用」及「資源再生」上的實際環保作為。
     Panasonic為響應政府節能減碳政策,更是長期致力於推廣「eco ideas」企業的環保理念。因此,今天發表的ECO NAVI智慧節能科技商品,不僅以變頻技術達到省能第一;更是具備業界首創ECO NAVI智慧節能科技,能主動幫助消費者省下看不見的浪費。所謂ECO NAVI是針對消費者在使用電器上所研發出的環保新科技,隨時幫消費者省能,讓每個家庭都能響應節能減碳,共同打造智慧節能的生活環境。
     Panasonic Taiwan陳世昌常務董事指出,「ECO NAVI智慧節能科技」最優異的是卓越的省能表現,ECO NAVI系列的電冰箱及洗衣機具備了最人性化的節能科技。ECO NAVI洗衣機,具備3大智慧感應,會根據每次清洗衣物時不同的髒污程度,經由「重量感應」、「泥污感應」和「汗漬感應」的自動偵測,調整到最節省的洗衣行程!因此,讓主婦們可以天天輕鬆洗衣服,隨時省下水電費。ECO NAVI電冰箱,則內建了居家空間的「照度」、「環境」和「溫度」及使用冰箱「開關」次數的四種自動感應器,能隨時偵測使用者的生活習慣;經由記憶、分析及預測來設定最省電的運轉狀況。並且,「休眠模式」及「外出模式」會自動判斷長時間不使用時,則聰明的調整庫內溫度及降低冷卻運轉,省下多餘運轉所造成的電費,讓冰箱保鮮食物也同時保持最省電狀態。「ECO NAVI智慧節能科技」,不僅讓家電更擁有智慧跟人性化,更讓節能省電更加生活化。
     同時,Panasonic為了讓所有消費者都能輕鬆體驗家電神奇的環保節能科技,特別在網路上成立全國第一座智慧節能館,這是Panasonic在不浪費任何的土地資源與建材所建造,也可謂是對於環保的堅持。Panasonic不只在功能上不斷精進創新,並承諾創造對生態環境無害的產品,為地球永續盡力,為消費者提供幸福的綠生活。
http://news.chinatimes.com/tech/0,5249,12050905x122010101400350,00.html

2010年8月23日 星期一

環保杯回收號碼 非耐熱標示!


為了響應環保,自備環保杯、壺的人越來越多,但過去大家往往以為,只要容器底下,印著5號或7號,就是安全耐熱的保證,但這誤會可大了!因為環保署說,號碼只是國際回收標誌,方便資源回收分類,跟耐熱程度其實一點都無關。
要讓顧客喝的安心,飲料店通常會問清楚,環保杯標示的塑膠號碼,不過您知道嗎?像杯底印的5號、7號,其實是國際通用的「回收標誌」,跟環保杯耐熱程度沒有關係。
依照分類,1號通常就是俗稱的寶特瓶,4號是塑膠袋,6號則是保麗龍,會拿來當環保杯,就是5號PP材質或是7號其他類材質。
但儘管PP材質容器,號稱可耐120度高溫,但曾針對市售環保杯做測試的消基會卻說,其實不一定,就算有標上耐熱溫度,消基會也提醒,很多微波容器,盒蓋跟扣環材質,跟盒身不一樣,把蓋子拿去微波,同樣可能會溶出塑化劑,有致癌風險。
下次用塑膠容器裝熱湯或加熱,可千萬注意,一不小心,就可能把毒物吃下肚。

1號:PET(聚乙烯對苯二甲酸脂)寶特瓶
常見容器:礦泉水、碳酸飲料
特 性:耐熱至70℃,勿長期使用。
 
2號:HDPE(高密度聚乙烯)
常見容器:奶瓶、厚塑膠袋
特性:耐熱至120℃,是相對穩定的材質。
 
3號:PVC(聚氯乙烯)
常見容器:水管、雨衣、塑膠杯
特 性:耐熱至70℃,環保署已宣布逐步禁用。
 
4號:LDPE(低密度聚乙烯)
常見容器:薄塑膠袋
特性:耐熱至80℃
 
5號:PP(聚丙烯)
常見容器:豆漿瓶、微波容器
特性:耐熱至135℃,是相對穩定的材質
 
6號:PS(聚苯乙烯)
常見容器:保麗龍(發泡)、養樂多瓶(非發泡)
特 性:耐熱至90℃
 
7號:其他
常見容器:水壺
特 性:常見材質為聚碳酸脂(PC),耐熱至135℃。

2010年6月2日 星期三

台灣地球日





http://www.earthday.org.tw
http://2007.earthday.org.tw/index.htm

關於世界環境日


世界環境日是於1972年由聯合國大會制訂,用以紀念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Stockholm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的開幕。同一天也創立了UNEP。
6月5日,世界環境日每年在不同的城市舉辦。這是聯合國促進全球環境意識並增強政治關注和行動的主要途徑之一。
當天的議程是讓人類面對環境議題,激勵人民積極推動環境永續和公平發展。促進大家了解社區對於環境譯題態度的轉變是很重要的;確保所有國家和人民將來會有一個更安全和更繁榮的未來。
世界環境日也是一個受歡迎的節日,有著豐富多彩的活動,例如街頭集會、自行車遊行、綠色音樂會、在學校裡的作文和海報比賽、植樹,以及回收和清掃運動。
在這特殊的日子裡,國家元首、總理和環境部長們將會發表聲明,承諾他們會照顧地球。承諾將建立永久政府機構來處理環境管理事務。它也提供了機會讓國家去簽署或批准各項國際環境公約。
2008年世界環境日主辦國是紐西蘭,主題是「踢走二氧化碳習慣,邁向低碳經濟」。
作者: 
UNEP
譯者: 
吳怡亭 翻譯;龐中培 審校

世界環境日 環署籲減碳


世界環境日 環署籲減碳
20100601 21:09:54小型字 中型字 大型字
(中央社記者李先鳳台北1日電)環保署今天表示,行政院在「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草案」增列6月5日環境日為紀念節日,環保署自今天起舉辦一連串活動,呼籲各界努力減少碳足跡,重視地球環境。

環保署綜合計畫處長葉俊宏表示,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是「多個物種、一顆星球、一個未來」,體現世界對瀕危物種保護的重視;因此,目前全球最重視及最重要的課題就是節能減碳。

葉俊宏說,為結合環境日主題,並實現總統馬英九揭示「環保救國」、用綠能打造低碳家園的目標,環保署將舉辦低碳家園推動策略研討會。

他並表示,在中正紀念堂舉辦的新生活之「食」主題館,讓民眾體驗「生活節能、處處可行」的樂活精神,宣導在日常生活中多吃在地蔬果,全民用行動減少碳足跡。

此外,「我們的地球」電影首映會今晚登場,藉由動物生態變異的紀錄,反映地球暖化警訊。此片由BBC、Greenlight Media、Discovery合作,耗時5年、走訪26個國家,拍出北極熊、大翅鯨、非洲象等動物在地球上所面臨的難關。

世界環境日起源於1972年6月5日,聯合國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人類環境會議,通過「人類環境宣言」,並決定其後每年這一天為世界環境日。.

2010年5月6日 星期四

上人開示 草根菩提做環保 盡形壽獻生命

慈濟推動環保已經有二十年的時間了,各地環保點、環保站都有環保志工付出的身影, 證嚴 上人讚歎環保志工,是人間菩薩用心用愛,為環保道場開創出一片莊嚴形象。而慈濟44年靜態展,各地志工都用心佈置各地展覽會場,上人也感恩志工的巧思,用環保教育開通人心道路。

台中慈濟44周年靜態展會場,布展志工們發揮巧思,不論是保特瓶蓋、廢棄光碟,這些回收資源都成為布置素材。現場也設計多種,深具環保教育的遊戲,推廣環保理念。

證嚴 上人開示:「很多人來看這樣的靜態展,說到了教育,真的是也很多,總而言之,環保開通人心道路,力行感念眾生恩,這都是我們這一次在布展的目標。」

慈濟環保20年,每一位環保志工用雙手呵護大地,各地的慈濟環保站裡,都能看見志工們認真進行分類的身影,不論什麼工作都難不倒他們,而做環保更成了許多人最愛的休閒活動。

證嚴 上人開示:「多少人,盡形壽獻生命,幾十年如一日,這種人間菩薩道場,很用心用愛,把它分分寸寸撲上來,讓這樣的人間社會道場,已經開出了這一片道場的莊嚴形象。」

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把環保站當作修行道場,堅定一分愛地球的心念,也成就美善人生。

林國新 劉泓志 花蓮報導
2010/05/06

http://www.newdaai.tv/?view=detail&id=69850

瓶裝水的故事

http://storyofstuff.org/bottledwater/downloads/

暖化臨界點:你可以面對真相嗎?Wake Up, Freak Out – then Get a Grip(簡體中文版影片simplified Chinese)

http://vimeo.com/8434727

碳交易的故事

http://www.taiwanwatch.org.tw/sos-carbontrade/sos-soct.htm
繼「東西的故事」之後,曾獲選為時代雜誌環保英雄的Annie Leonard團隊又推出「碳交易的故事」,告訴你為何二氧化碳的「總量管制與交易制度」(Cap & Trade),不能真正解決全球暖化危機,達到節能減碳的目的。政府核配給大型污染源的免費碳權、虛假不實的碳抵減,這由能源交易商與華爾街金融業者搞出來的制度正在浪費人類處理氣候危機所需的寶貴資源 ,與時間...

救命啊!請不要亂消費!-----我能做什麼?

我能做什麼?
人看完「東西的故事」後會問,他們能做些什麼,來解決影片中所談到的問題。
我們每個人都可從許多層面(包括個人、老師或父母、社區成員、國家公民、或全球公民等)來提倡永續與正義。如影片中安妮所講的:「雖然這系統所帶來的問題是如此的龐大而無孔不入,但也有很多切入點讓我們來投入。」這表示有很多很多地方我們可以介入、參與,並予以改變。這些事情並不簡單,因為我們所面對的問題並不單純。我們每個人都可造成改變,但你的行動愈大,你所造成的改變就愈大。底下提供一些行動的點子:
你可做的十種小事或大事
1. 降低能源使用:
我們所使用的資源以及我們產生的廢棄物,有許多是為了提供我們能源。檢視你的生活,找找看有那些可以大幅降低能源使用的機會,比方說少開車、少坐飛機、關燈、買在地的當季食物(食物需要能源於其生產、包裝、儲存與運送)、穿毛衣而不開暖氣(或穿汗衫而不開冷氣)、用曬衣繩而不用烘衣機、在住家附近渡假、在買新東西之前先考慮買二手品或借東西、以及回收。以上這些事情都可節省能源,也可讓你少花錢。而且,如果你能轉用替代能源,比如使用綠色能源公司所發的電,或者在家裡安裝太陽能版,那就太棒了!
2.減少廢棄物產生:
在美國,每人的廢棄物產生量持續在成長。(在台灣,則自1998年起逐年降低。)每一天,我們都有許多機會,在我們的家裡、學校、工作場所、教堂與社區,孕育零廢棄的文化。這需要培育新的習慣,而這很快地就能形成次文化。比如紙張雙面使用、隨身攜帶杯子與購物袋、讓印表機的碳粉夾或墨水夾重新裝填而非更換新品、廚餘堆肥、避免購買瓶裝水與其他過度包裝的產品、電腦升級而非購買新品、修復後再使用而非換新品有太多太多的方法了!我們愈投入於再使用,抑制廢棄的行為,我們就愈能培育一個新文化典範,或者說,復興古早的檢僕文化。
3.與我們碰到的每個人討論這些議題:
在學校、在你的社區、在超級市場排隊時、在公車上。曾有位學生問凱薩‧查維斯(Cesar Chavez;一位墨西哥裔美國勞工運動者,也是聯合農場工人聯盟的領袖),他如何進行組織工作。他回答說:「首先,我與一個人談,然後再與另一個人談。」學生再問:「不,我是問您如何組織?」凱薩還是回答說:「首先,我與一個人談,然後再與另一個人談。」這就是重點。談論這些議題,可提高民眾意識,形成社群並能激發他人採取行動。
4.讓你的聲音被聽到:
寫信給編輯,或投稿到當地報紙。在過去兩年,尤其在高爾贏得諾貝爾和平獎後,媒體已被迫要報導氣候變遷。身為個人,我們也能影響媒體對其他重要議題做更好的報導。寫信給編輯是幫助報紙讀者關心這些議題的一個很好方法,沒有你的幫助,他們可能不會發現這些議題。另外,在地報紙通常願意刊登在地人所寫的書籍與影片的評論、採訪與文章。讓我們透過這些方法,把我們關心的議題在新聞媒體上曝光吧。
5.為你的身體、住家與這個經濟體去毒:
今日有許多消費品,從小孩的睡衣到口紅,含有根本不必要的有毒化學添加劑。在買東西之前,先在網路上研究一下(比如http://www.cosmeticsdatabase.com/),以確保你不會不慎把有毒物質引入你的住家與身體。然後,告訴你的朋友關於消費品中的有毒物質。同時,質問業者為何他們使用有毒化學物質,而產品上卻沒有任何警告標示;並問問你選出來的官員,他們為何容許這種行為。歐盟已採取強力的政策,要求從許多產品裡去除毒性物質。因此,當我們的電子產品與化妝品仍含有毒性物質時,歐州的人們已可買到不含毒的相同產品。讓我們也要求政府採行同樣的政策吧。從產品生產階段就去掉毒性物質,這樣子的源頭減毒策略是確保不會把毒性物質帶回家與引入身體的最好方法。
6.拔掉(電視與網路)插頭,投入社區:
在美國,人們看電視的時間平均一天超過4小時;每天4小時的時間,充斥著我們該買那些東西的廣告訊息。這4小時的時間可以花在與家人或朋友相處,或者投入我們的社區。網路行動雖是個好的開始,但是花時間投入面對面的公民或社區活動可以強化社區,且有許多研究顯示,強健的社區是提供社會與後勤支持、增進安全與幸福的來源。強健的社區對於民主的健全與活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7.少開車、多走路必要時來遊遊行:
汽車導向的土地使用政策與生活型態,導致更多的溫室氣體排放、化石燃料的開採,並讓農地與荒野轉變成道路與停車場。少開車、多走路,不論是對氣候與地球,還是對你的健康與錢包,都好!但有時候,由於不當的腳踏車道或者大眾運輸規劃,而使得我們無法將車子留在家裡,這時候,我們就得遊行,參與要求永續交通運輸的行動。從美國的整個歷史來看,和平的非暴力遊行,在提升民眾對於議題的認識、動員群眾、以及傳答訊息給決策者上,扮演著強力的角色。
8.更換你的燈泡然後,改變你的典範
換燈泡既快又容易。相較於傳統燈泡,省電燈泡少了75%的耗能,但使用壽命卻為其10倍長。換燈泡不用花什麼大腦,但只是在這個基礎有問題的系統上的邊緣瞎忙,除非我們也改變我們的典範。所謂的典範,是對於事物的假設、觀念、信仰與價值的集合,這整個形成了社群看待真相的方式。目前我們的典範認為東西愈多愈好;無限制的經濟成長是值得追求的,也是可能的;而污染則是進步的代價。要真得改變世界,我們需要孕育出不同的典範,一個基於永續、正義、健康與社區等價值的典範。
9.回收你的垃圾然後,回收你選出的官員:
回收可以節省能源、減少廢棄物,並減少開採原料的壓力。不幸的是,許多城市仍未備有適當的回收系統。在這種情形下,你通常可從電話簿裡找到一些回收管道來開始回收,同時你也應要求你當地的政府建立全市的回收體系。還有,許多產品(比如說,大部份的電子產品)被設計成不可回收或含有毒性物質而使得回收有害,這時候,我們必須督促政府禁止消費品裡的毒性物質,並制定生產者延伸責任(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的法令。所謂的生產者延伸責任,是讓生產者負起其產品整個生命周期的責任,如此那些使用毒性物質於其產品的電子公司,必須在其產品被使用者廢棄後將之收回。這賦予他們極大的動機去為其產品生產過程去毒。
10.購買綠色的、公平的、在地的、二手的產品但更重要的是,少買東西:
對於我們目前面對的環境問題而言,消費並不是個解決方案,因為我們所需要的真正改變,即使在最綠色商店裡也找不到。但是,當我們消費時,我們應確保我們的錢花在支持環境與勞工權利的企業。要找真相,不能只看產品包裝上的模糊標語,比如說「全天然」,而是要問,它是否為有機產品?它是否不含PVC毒塑膠?此外,儘可能於在地商店購買在地產品,這可讓我們的血汗錢有較多的部份留在社區裡。購買二手商品,可避免它們成為垃圾,以及避免產品於原料開採與生產製造等階段所產生的上游廢棄物。但是,少買東西或許是最佳的方案,因為少消費,就可減少污染,減少廢棄,減少工作時間來賺錢買東西。有時候,減少其實是多。
 

資料來源:
譯自Story of Stuff 網站Resources網頁
(http://www.storyofstuff.com/resources.html)中的
Another Way:http://www.storyofstuff.com/anotherway.html

救命啊!請不要亂消費!


球金融風暴強烈來襲,各國經濟陷入嚴重衰退。面對這個自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竣的經濟不景氣,政府倉促提出因應對策,要發放829億的消費卷鼓勵消費,更提出4,000億的振興經濟特別遇算案。值此街頭巷尾熱烈討論要如何使用消費卷之際,我們可曾想過,我們的日常消費,帶來了什麼衝擊?政府要振興的經濟,如果仍是過往的「舊經濟」,那人類是否還有未來?
就讓我們從我們所買的東西,它們的一生,來思考我們所要的,究竟是什麼經濟?我們所想要的,究竟是什麼樣的未來?請來看看這部已經有數百萬人點閱的影片:「東西的故事」(Story of Stuff),讓美國環保人士安妮‧雷納德(Annie Leonard)來告訴我們事實的真相吧。


對節能減碳政策之綜觀及反思(看守台灣 電子報)

對節能減碳政策之綜觀及反思

在人類的科技成就及經濟發展的表現下,以及世俗觀念、消費習慣的運行下,整個地球環境面臨全球性劇變的危機。不少環保人士、睿智人士提出「拯救地球危機」的警言及作法,有的且身體力行。

整體的環境污染問題,可由如下公式:「環境污染程度=人口數 × 每人的產品消耗量 × 每單位產品產製過程的污染量」來看,來檢討。以上公式對於環境壓力(如碳排放、環境資源消耗、生態足跡),也可適用。故對策上,當思考如何降低人口、如何減少消費(或提高使用效率,採行綠色或環保的生活方式)、如何推動清潔生產(提高能源或物質產率,綠色科技、綠色產品)。中國的崛起,主要問題出在前面兩項因素。由於排放污染與能資源消耗率並無法輕易地與經濟體系運作下的GDP成長率脫鉤,使得地球的環境問題愈趨嚴重;國與國間對資源相互爭奪,引起各種圖謀及對抗。

台灣的國土狹小、資源有限,如何面對全球性的「節能減碳」議題(暫不談這也是一個(綠色)科技創新、在市場上領先的機會)?我國的碳排放量約占全球的1%;以人均排放量,我國約是全球平均的3倍;以年成長率來看,在前十年未能與GDP成長率脫鉤狀況下,二氧化碳排放量年成長率約4~6%,一直到2008年因經濟風暴影響及產業外移因素,去年二氧化碳放排放量降了2%。

台灣要做好「節能減碳」,需詳細了解二氧化碳排放源的分布(各類、各個排放源排放量及及比率)。大致上,各主要排放部門為能源、工業、交通、營建等,商業及農業也有一些。全國各有關部門對「節能減碳」須設定政策目標。在主管部門的分工上,如能源及工商部門,主管機關為經濟部,交通及營建部門則分別為交通部及工程會。環保署雖為「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在立法院審議,尚未通過)的主管機關,但目前僅推動一些綠色環保生活點子,似未觸及主要二氧化碳排放部門及業者。

台灣要真的做到「節能減碳」,應速做到或改進以下幾個作法:

1. 檢討及重新規劃低碳的產業政策、能源政策,或對既有體系規範逐年減量。

2. 檢討工程建設及營建施作之需求性,思考「減法工程」,而不是加法工程。

3. 由行政院層級為主導來推動,各主要排放部門應設定具體逐年減量目標。

4. 速推動「溫室氣體減量法」、「能源稅法」等立法工作,並積極執行。

若仍就現有的經濟體系繼續推動GDP成長,其缺失是顯而易見的。在政府施政預算中所編的每一項工程,都是大小不等的碳排放行為。避免或減少贅餘、無效益的工程或營造建築,也是需深切檢討改進的「減碳」作法。產業上過多的生產,人民生活習性上不必要的消費、浪費,更是要整體全面的轉變。


作者:金心(看守台灣協會 會員)

2010年4月15日 星期四

冰島火山再度噴發融化冰川引發洪水

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冰島艾雅法拉火山4月13日再度噴發,由於這次噴發是在表面覆蓋積雪的區域,融水迅速匯成洪流,使當地河水水位最多上升3米左右。鑑於此,冰島當局已經疏散了附近數百居民。
1.火山噴發煙柱
在這張冰島海岸警衛隊攝於2010年4月14日的航空照片中,頂部覆蓋冰川的冰島火山不斷往外噴射蒸汽形成煙柱。最新噴發始於4月13日,當天,臨近的一座無冰火山口的熔岩噴湧強度正在減弱。火山噴發散發的熱量令覆蓋在火山口上650英尺(約合200米)厚的冰川迅速融化,這個火山口是艾雅法拉火山的一部分。
據冰島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的地球物理學家帕爾-埃納森介紹,由於擔心火山噴發引發洪水,冰島當局在最早發現第二次噴發的跡像以後,就疏散了附近約800名居民。初步報告顯示,冰川融化造成當地河水水位最多上升10英尺(約合3米)。據悉,一條重要交通幹道已被關閉,融水繼續匯入附近大海,截至4月14日,尚無人員傷亡的報導。
2.融水流向大海
4月14日,冰川融水穿過冰島平原向海洋洶湧而去。據科學家介紹,前一天的火山噴發強度是3月份艾雅法拉火山無冰區噴發的10到20倍,由於這次噴發位於冰川下面,使得艾雅法拉火山頂端的一座冰川迅速融化。


3.融水沿裂缝流下

在4月14日拍攝的航空照片中,融水沿著冰島艾雅法拉火山附近冰川的裂縫匯入下方的峽谷,當時,一個新火山口開始從冰川下面噴發。艾雅法拉火山曾在2010年3月20日首度噴發,壯觀的熔岩噴湧噴射到半空,而熔岩如涓涓溪流沿著狹長的裂縫流下,當天向外噴發熔岩的火山口頂部無冰。那次噴發也是艾雅法拉火山近200年來首次噴發,形成了數個新火山口和一個27層樓高的巨型錐形岩石。
4.首次噴發景象

艾雅法拉火山在之前的噴發中並沒有引發洪水氾濫,不過,沖天的火光似乎彌補了這種“缺憾”。在4月12日停止噴發以前,這個無冰火山口(如3月24日拍攝的衛星照片所示)以其壯觀的熔岩噴湧引來大批遊客。科學家表示,兩次噴發可能會刺激約12英里(約合20公里)以外臨近的卡特拉火山跟著噴發。冰島地球物理學家埃納森說:“從歷史上看,艾雅法拉火山噴發曾誘發卡特拉火山噴發,”鑑於其引發災難性洪流的歷史,卡特拉火山被認為是冰島最具破壞力的火山之一。





2010年3月2日 星期二

推動節能減碳 總統要求一個月內提計畫

2010-03-01 中國時報 【中廣新聞/繆宇綸】


探討全球暖化問題的紀錄片「正負2度C」,播出後引發社會討論,馬英九總統今天在總統府內「五人小組」會議裡,要求行政院研究宣導推動節能減碳的具體作法,在一個月內提出簡報。

據轉述,總統在會中表示,他已經看過「正負2度C」,對民間人士製作影片的用心感到敬佩。總統說,政府的節能減碳措施「一直是進行式」,他上任後就在府內推動省油、省水、省電、省紙的措施,估計節約一成到一成五的用量。
行政院長吳敦義表示,既然總統府做得到,「行政院也做得到」,可以把相關節約措施推廣到各機關。
總統因此要求吳敦義院長,由「永續發展委員會」研究具體作法,全面宣導推動節能減碳措施,不排除透過比賽等方式推動節能減碳。總統希望以全國、全民、全面「三全」來推動節能減碳,他要求在一個月內提出推動計畫,並向總統簡報。

此外,政府已經宣示今年是「就業促進年」,總統要求經建會在一個月內,向總統提出促進就業具體措施的報告。

2010年2月26日 星期五

面對±2℃ 快進行大規模綠色革命

         記錄台灣氣候變遷的紀錄片《±2℃》,自去年八月莫拉克風災後籌拍,歷經五個月,日昨舉行首映會,現場政商雲集,各大媒體輪流播放,五院院長、各大企業老闆都同時出席觀看首映。這樣的影片、這樣的轟動,帶給許多關心環境議題的人們無限的期待。
    《±2℃》,就像是台灣版《不願面對的真相》,整部紀錄片以台灣的角度探討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台灣將會是第一批氣候難民,期待這樣的訴求能喚醒台灣人民與政府對環保的重視。
     全球暖化的議題是一個老問題:聯合國跨政府氣候小組(IPCC)認為,全球溫度若上升攝氏兩度,人類將面臨存亡的威脅;若溫度下降兩度,子孫便能存活。紀錄片首映,燃起了台灣新一波對暖化問題的重視。但在大受感動之餘,從民間到政府,台灣應該如何積極面對並採取有效策略才是重點。
     據報載,馬英九總統在主持總統府新春團拜時,也關心《±2℃》台灣氣候變遷紀錄片,馬總統期勉總統府員工落實節能減碳,做到省電、省水、省紙、省油,共同愛地球。民間環保團體則批評,政府一方面要求老百姓節能減碳,但台電依然搶著到處蓋火力發電廠,國光石化、大煉鋼廠等高排碳產業依舊是政府的優先推動政策,生活週遭處處大興土木、破壞山林。從政府與民間的反應來看,顯然大家還只是停留在關心階段,在現實生活與政策中實踐節能減碳,仍有一段漫漫遙遠的路要走。

     台灣是海島氣候,人口密度世界第二,其中有相當多的人口被迫居住在不適宜人居的地方,加上土地侵蝕率高、颱風多,隨著全球暖化日益加劇所帶來一連串可預知的災難中,台灣將無可倖免。

        研究氣候變遷學者警告,隨著全球暖化問題日益嚴重,二○二○年到二○三七年,北極浮冰恐消失,海平面會上升六公尺。在此情況下,台灣和越南、孟加拉、南太平洋、加勒比海一樣,都將成為全球第一批氣候難民,台灣一百公尺以下平原將無法居住。首當其衝的是嘉義東石、屏東林邊、東港及雲林麥寮;接著淪陷的,可能是台北盆地、高雄市及蘭陽平原。海平面如果再上升,第二批衝擊的是聯合國二○○九年列入最危險區的各國家三角洲,台灣同步的危險區域名稱依序則是蘭陽平原、台北盆地(台北縣市)與高雄市。

        去年莫拉克颱風,阿里山累積近三千毫米雨量,學者估計,如果一半降雨下在石門水庫可能會潰壩,兩、三億噸的水量,將一路淹過台北縣三峽、土城、板橋、新莊…,台北縣市都將成為水鄉澤國,屆時台北一○一大樓,成了洪流中的一座孤島。
 
     當全球暖化愈來愈嚴重,暴雨暴風極端現象愈明顯的時候,台灣因為地形特殊,災難將比中國、日本等其他亞洲國家嚴峻。未來,颱風會變得越來越強,雨量會越來越極端,大旱後就是暴雨,熱浪後緊接著寒冬,台灣民眾居住的土地侵蝕率會越來越嚴重,莫拉克不會是唯一的。

      面對這樣的大災難,聯合國跨政府氣候小組呼籲每一個國家,包括台灣,投入足夠的資金,進行大規模的綠色革命。在這關鍵時刻,我們支持:每一個人寫一封信給總統,從國家高度,拯救台灣、拯救孩子、善盡地球村一分子責任,將台灣的氣候安全,提昇到國家安全的層次;目前在國會將審議中的溫室氣體減量法正名為氣候安全法,將暖化議題,落實在政策法案中;國家預算也應重新分配,尤其是國防預算與綠能預算全部對調,加強對綠色能源的投資;同時全面體檢高耗能產業政策。這樣的作為,才是真正面對氣候變遷的真相與應有的作為。

2010年1月17日 星期日

週一無肉日

http://www.meatfree.org.tw/

全民一週一天素的時代來臨

氣候專家疾呼︰不吃肉救地球

〔編譯鄭寺音/綜合報導〕英國重量級經濟學家指出,生產肉會浪費水,並製造溫室氣體,對全球資源帶來龐大壓力;若要戰勝氣候變遷,人們必須改吃素才行。


氣候變遷大作 史登報告執筆人疾呼

英國政府經濟顧問史登爵士接受泰晤士報訪問時表示,溫室氣體很大一部分來自牛與豬釋放的甲烷,而甲烷對於全球暖化的影響,又是二氧化碳的二十三倍。聯合國數據也揭示,全球碳排放可能有十八%來自肉類生產,其中包括為飼養牛、生產動物飼料而砍伐森林產生的碳排放。

史登曾為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現任倫敦政經學院教授,二○○六年曾針對氣候變遷的經濟衝擊,發表深具影響力的「史登報告」。

生產肉會浪費水 並製造溫室氣體

史登警告,二○一五年之前,英國花在援助貧窮國家因應氣候變遷的開銷,每年將高達三十億英鎊(約台幣一千五百九十二億元)。今年十二月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是全球脫離災難軌道的大好機會,但人們還不了解對抗氣候變遷必須做出多大程度的改變,也不知道哥本哈根會議的重要性,連美國總統歐巴瑪也沒打算參加,讓他十分擔心。

史登表示,哥本哈根會議若能順利達成協議,就會促成肉品等製造大量溫室氣體的食物價格飛漲,人們的想法也會漸漸轉變,終究養成不能接受肉食的觀念。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oct/28/today-int2.htm

2010年1月4日 星期一

Earthlings (地球上的生靈)-再看一次,

"地球上的生靈"是一套長編記錄片, 內容關于人類如何依靠動物為生 (如作為寵物,食物,衣物,消閒娛樂,以及科學實驗), 但同樣顯示出人類如何不尊重這些所謂"非人類供應者"的生命.
 
第二部份:食物 
Earthlings (地球上的生靈) Part 1c (繁體中文字幕)
















Earthlings (地球上的生靈) Part 1d (繁體中文字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MDNsXSA2rg&feature=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