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6日 星期一

《2012》體驗世界末日驚恐-如果真有這麼一天,想好沒,你想做什麼?

2012年會是世界末日嗎? 瑪雅人雖然早就消失了,但曆法卻留下了,而且預測了幾千年以後本次文明的終結點,在2012年12月21日,人類將走向全新的文明。
電影「2012」中,就讓觀眾提前體驗世界末日的來臨。
加州大火、88水災、澳洲乾旱、印尼大地震,全球氣候與環境持續異常,世界各地接連傳出重大災情,格外凸顯防災觀念與預防措施的重要,曾以《明天過後》呼籲重視暖化的導演羅蘭艾默里克,本月推出新片《2012》,這次,他結合了瑪雅末日預言和科學研究理論,整合拍出另一部重量級的災難動作電影,藉種族共同解決人類危機。
電影「2012」中,約翰庫薩克飾演的男主角,帶著小孩前往黃石公園旅遊時,意外揭發了政府一直試圖隱瞞,地球即將毀滅的震撼秘密,如果世界真的即將毀滅,約翰庫薩克最想做的會是什麼。「明天過後」導演羅蘭艾默瑞契,在電影「2012」中,讓觀眾提前體驗世界末日的來臨,如果真有這麼一天,想好沒,你想做什麼?

from:
http://www.ttv.com.tw/news/view/?i=098111344253053

【延伸閱讀】

瑪雅人曆法預言--2012年人類將走向全新的文明

根據瑪雅人的長曆法 (Long Count Calendar),2012年12月21日將是本次人類文明結束的日子。此後,人類將進入與本次文明毫無關係的一個全新的文明。

瑪雅人沒有提到什麼原因使本次文明終結。有一點看來很明確,這個終結日並不意味著什麼大劫難的到來,而是在暗示一種全人類在精神和意識方面的覺醒和轉變 (Cosmic Awareness and Spiritual Transition),從而進入新的文明。

瑪雅人不擁有我們現代的科學技術,但他們對天文及數學的精通令人嘆為觀止。此外,還有很多令人猜不透的迷。他們有發達的道路系統但卻不使用輪子,這樣,他們 也就不需要役使牛馬。但他們是知道輪子的,因為後人發現了他們用輪子給孩子做的玩具。他們信手就可以把月亮背面的圖像刻在月亮神廟的門上當作裝飾,讓我們的科學家一開始捉摸不透,等科學家證實了這是月亮背面圖像時又百思不解:他們怎麼能看到的?因為月亮永遠只把一面向著地球。這也許是因為他們的宇宙意識曾 賦予他們特殊的智慧,瑪雅人曾有他們自己的修煉體系(見圖)。瑪雅人在他們文明的鼎盛之際不留痕跡地遁去,使後人費盡心機也猜不出其中的原因。

公元1521年,入侵的西班牙人得到的只是被瑪雅人遺棄的空城。西班牙人毀去了大多數瑪雅人留下的文字記載,僅存的三本書使後人無法破譯他們的文化。

瑪雅人雖然早就消失了,但曆法卻留下了,而且預測了幾千年以後本次文明的終結點--2012年12月21日。他們在留給誰看呢?

根據瑪雅的長曆法,2012年12月21日是第十三個Baktun的最後一天,瑪雅人記為13.0.0.0.0.。先讓我們來學習一下瑪雅人的記數法:

天數 / 術語
1 / Kin (天)
20 / Unial (瑪雅曆法的關鍵數是20)
360 / Tun
7200 / Katun
144000 / Baktun

舉例來說,6.19.19.0.0.等於6個Baktun,19個Katun,19個tun,0個Unial,0個Kin。算下來等於 6*144000 + 19 * 7200 + 19 * 360 = 1007640 天。13.0.0.0.0 等於 13 * 144000 = 1872000 天,算下來等於 5125.36 年。根據 J. Eric S. Thompson 計算,瑪雅人的 0.0.0.0.0 相當於Julian 的第584283天,即是公元前3114年8月11日。13.0.0.0.0 就是這個日子的5125年以後,即是公元2012年12月21日。

因為瑪雅人是觀天的大師(Skywatchers),瑪雅文化的學者 仔細地研究了2012年12月21將出現的天象,明白了為什麼瑪雅人把這一天定為本次文明的終結日。這一天是冬至(Winter Solstice),這一天的太陽將與銀河系的黃道 (Ecliptic) 和赤道(Eqator) 所形成的交叉點完全重合 (圖1)。

此時的太陽恰好落在銀河系的縫隙中,或者說銀河系“座落”在地球上,如同為地球開啟了一扇“天門”(圖2)。

公元755年,瑪雅的一位僧侶預言:1991年以後,人類有兩個重大事件要發生--人類的宇宙意識覺醒和地球的淨化與再生。事實上,瑪雅人把第十三個 Baktun的最後二十年 (最後的一個Unial,即1992年至2012年) 稱為地球再生或淨化期 (Earth Regeneration or Earth Purification Period).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對未來的啟示,只不過人們視而不見。在我們每天使用的美元的壹元的紙幣的背面也有一個類似的預言,請參見:http://www.greatseal.com /。 其中的一個印章(Seal) 的圖像是金字塔(圖3),這個金字塔有13層,在13層金字塔的頂端有一個放射光芒的智慧之眼(原來的設計是棕櫚樹),在此預示著人類在走完13個 Baktun 以後的覺醒。Annuite Coeptis 的意思是:神在眷顧著我們的所作所為; Novus Ordo Seclorum 的意思是:新世紀的新次序。

我們目前生活在一個崇尚物質的時代,現代人主要關心的是金錢、美女、肉欲、享樂、成就、權力和地位。對此沒有興趣的人也只能無可奈何在生活濁流之中苦苦掙 扎。人們對由此而帶來的精神世界的崩潰已司空見慣,對邪惡、殘暴、戰爭、災難、瘟疫、飢餓、恐怖主義,和瘋狂的社會亂象也漸趨麻木。很少人能意識到人類社會已在走向一條自我毀滅之路。

在如此人慾橫流和物慾橫流的社會,有什麼力量能淨化地球呢?肯定不是靠政府和法律的強行管制,因為法律是人定 的,是有漏洞的,違法者可以靠地位、關係和金錢逃脫懲罰。此外,法律只能制裁看得見的人的行為,而不可能約束看不見的人的內心。當然更不可能靠所謂科學的突破,因為正是科學使人類越來越追求物質享受和遠離道德良心。

這種使人類道德回升的力量只能來自覺醒的人類,也就是說人類必須反思,而且一 定是要有相當數量的。但是在這樣一個充滿誘惑和生存壓力的社會,人類反思談何容易!更不用說大批人共同參與反思!因為即便是有個別人想反思,對社會所造成 的影響也是相當有限的。這或許可以淨化個人,根本不可能起到“淨化地球”的作用。

...................................
from: http://www.epochtimes.com/b5/1/9/4/c5055.htmw

節能減碳 師生一起計算碳足跡

陳祥麟/臺北報導

 少看一小時電視,可以減碳多少?教育部提供全國各級學校簡易溫室氣體計算工具表,鼓勵教師融入課程,帶領學童一起計算每人每天節能減碳成果。另外,教育部今年將完成全國五百五十一所學校電力健檢手冊,由省電專家為各校量身打造不同的省電方針。

  教育部環保小組祕書廖雙慶說,氣候變遷、地球暖化及資源短缺,是全球關注的重要環境議題。各校利用教育部提供的簡易溫室氣體計算工具表,只要填入學校的教 職員人數、用電度數、油品使用量及用電量等數據,就可立即計算出學校基本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可作為學校在能源使用和打造永續校園的參考。

  工具表除了提供各校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外,教師也可利用這套工具教導學童計算自己一天的碳足跡。廖雙慶舉例,若教師要教導學生計算一人一天減少兩公斤二氧 化碳排放量,只要一天內少看一小時電視(可減碳零點零九六六公斤)、少搭兩層電梯(減碳零點四三六公斤)、少用桌上型電腦一小時(減碳零點二一三九公 斤)、吃一餐素食(減碳零點七八公斤)、少吃一個外食便當(減碳零點四八公斤)就可達成。過程中不僅可以帶領學童思考生活中的節能減碳行動,也可融入數 學、自然科學等領域教學。

 環保小組表示,教師和學校也可使用教育部環保小組校園節能減碳資訊平臺 (http://co2.ftis.org.tw/pageA3_2.asp),或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http://www.envi.org.tw /cooltaiwan/calculator_01.html)提供的碳足跡計算器,帶領學童一起記錄碳足跡。

 教育部也將針對全國五十九所國中小學、三百三十所高中職及一百六十二所大專院校,量身打造電力健檢手冊,希望提供各校擬訂節電節能參考。

  環保小組統計,九十六年度全國各級學校,光是一年的用電經費就達九十六億多元,用電度數高達三十五億多度,其中國小的用電量為三億六千多萬度,用電經費達 十億九千多萬元。廖雙慶說,去年起,教育部把省電納入教育訪視指標中,作為扣減補助款參考,目前全國學校的用電量已略為下降,但仍有相當大的省電空間﹐希 望電力健檢手冊能幫助學校找出耗電的元凶。

from:
http://www.mdnkids.com/info/news/content.asp?Serial_NO=64384

(從學校落實節約用電非常重要也有實質幫助,不止是國中小學,更多大專院學更應嚴格執行,這是每個人應有的責任與義務。我想大家應該知道我在說什麼。)

2009年11月6日 星期五

「京都議定書」(部份)

基於公約採取「共同但具差異性的責任」,被公約列為附件一國家的工業先進國必須先行減量,因而具法律效力之附件一國家減量議定書於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開第三次締約方大會時通過執行,又稱「京都議定書」。

「京都議定書」係依據各國所提建議案再行協商以達共識。其重點包括:
  1. 總量管制:工業國家將削減溫室氣體總排放量5.2﹪,與人為排放量自然成長趨勢比較約削減30﹪。
  2. 個別或跨國合作減量。
  3. 目標期:減量成果以2008~2012五年平均為計算依據。
  4. 管制氣體:CO2、CH4、N2O氣體減量以1990為基準年。HFCs、PFCs、SF6氣體減量可採1990或1995為基準年。
  5. 排放量計算:1990基準年為「淨排放量」,即人為排放量減去吸存量。而1990年後進行造林、植林與伐木產生之排放淨值可與人為排放量抵減。
  6. 排放交易制度:另行訂定。
  7. 成立「綠色發展融資機制」提供經援協助減量。
  8. 罰則:將另行訂定。
  9. 生效期:1998.3.16~1999.3.15為議定書公開簽署期間。獲國內法定程序通過之附件一國家二氧化碳排放量須佔所有附件一國家1990年總排放量55%以上,且批准國家達55國以上後90日議定書始生效。
  10. 非附件一國家:現階段並無新增減量義務。
  11. 原非附件一國家摩納哥、列茲敦斯登、斯洛維尼亞與克羅埃西亞列入減量國以1990年為基準年。
  12. 減量目標不同因各國情況而異。減量目標與期程如下:

「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京都議定書(1997)

管制溫室氣體

基準年

目標年

削減
比率

國家

CO2
CH4
N2O
HFCs
PFCs
SF6

1990

2008~2012

- 8%

歐盟包括其15國
瑞士、愛沙尼亞、斯洛伐克、立陶宛、捷克、拉脫維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與Non Annex 1國家摩納哥、斯洛維尼亞、列茲敦斯登

- 7%

美國

- 6%

日本,加拿大,匈牙利,波蘭

- 5%

克羅埃西亞 (Non Annex 1)

0%

紐西蘭,俄羅斯,烏克蘭

+ 1%

挪威

+ 8%

澳洲

+ 10%

冰島




  • 我國因應公約之急迫性

    雖然我國並不是聯合國之會員,無法簽署京都議定書,且目前並無減量責任。依國際環保公約之經驗,我國既使不簽署公約及享受權利,但相關義務,卻仍需履行; 諸如蒙特婁議定書、華盛頓公約等,若我不遵守,曾有遭到貿易制裁之經驗。因此,我國有下列幾點理由必須因應公約:

    1. 環境保護的觀點:我國身為地球村的成員,為善盡保護地球之責任,應積極因應。
    2. 避免國際制裁的觀點:若不遵行,恐遭國際未來可能採取之制裁,如罰款或貿易制裁等方式,造成產業之損失。
    3. 提升國家競爭力的觀點:預期各國為因應本議定書都將發展高效率之技術,我國若不及早因應參與國際互動,引進技術,將喪失我國之國際競爭力。
    4. 產業、能源之調適期的觀點:依各國經驗,能源結構與產業政策之調整約需十至十五年時間,及早因應與縝密的規劃,可降低經濟衝擊。

    即 使未來京都議定書未能如期生效,我國現階段亦應以「無悔策略」積極推動相關措施。所謂「無悔策略」意指一個國家在因應氣候變遷時,衡諸國際互動的步調與本 國特有狀況,所採取的適宜策略,該措施除可減緩溫室效益外,亦存在相關邊際效益。例如:節約能源可為後代子孫保育有限資源;推廣使用乾淨能源減少空氣污染 物排放,改善區域性空氣品質;植樹造林可改善地區性微氣象形態、防止土壤侵蝕、減少季節性水患發生機率等。 

  • 我國於公約的定位

    根據1997年工業局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所進行之研究,我國若被定位為「附件一成員」,則對我經濟結構衝擊過大,勢必無法承擔;經評估,在同樣減量情境 下,我國減量幅度較已開發國家高10至20倍以上,違反公約公平合理精神;但僅自我定位為「非附件一成員」,則又將被視為逃避溫室氣體減量責任。

    其實,聯合國研擬公約條文時,已將OECD國家和轉型國家(前蘇聯與東歐諸國)列為「附件一成員」,而將小島國家、新興工業國家、開發中國家但具相當工業 規模者、產油國及低度開發國家列為「非附件一成員」。因此,依公約原則各國應承擔共同但程度不同的責任之精神,我國可自我定位為「非附件一成員」中「新興 工業國」(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NICs)。根據加拿大McGill大學Malcolm Cook之研究,台灣、南韓、新加坡與香港(俗稱亞洲四小龍)均係以出口為導向的工業化方式(Export Oriented Industrialization, EOI)造成高度經濟成長,可稱為新興工業國。另根據李國鼎先生著作
    (The Evolution of Policy Behind Taiwan’s Development Success, 1995)所述台灣已被OECD視為十個新興工業國之一。

    由於「新興工業國」的經濟發展與國民所得遠遠超過開發中國家,預期氣候公約下一階段將以「新興工業國」為管制對象,加上歐盟曾提案將與我國情相似的南韓納 為附件一成員,都正提醒我們應以更積極態度面對公約發展。因此現階段自我定位為「非附件一成員」中「新興工業國」,積極研擬「新興工業國」所應承擔之合理 責任,正可減少公約對我之衝擊更可符合國際上之要求。

from: http://webgis.sinica.edu.tw/epa/epa.html

溫室氣體資料庫

溫室氣體資料庫
http://webgis.sinica.edu.tw/epa/epa.html

2009年11月5日 星期四

台灣在那裡? 台灣要加油了 !!

china http://www.greenpeace.org/china/zh/
Hong Kong http://www.greenpeace.org/china/ch/

哥本哈根會議 延續《京都議定書》的最後機會(HK)

《京都議定書》是全球政府用來應對氣候變化的最重要工具,同時也是唯一受國際社會認可、有約束力的條約,不過,《京都議定書》的減排協議將於2012年屆滿。《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締約方,將於2009年年底舉行的哥本哈根會議,決定地球將來的生態、經濟,及社會發展,牽動全球命運。

1997年12月11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在日本京都達成共識,就應對氣候變化作出首次的國際協議--《京都議定書》。經過多年的國際間遊說和民間施壓,協議終於得到足夠的締約國簽署落實,並在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京都議定書》要求37個工業國及歐盟,需要於2008-2012年內,依照1990年的水平,減少5%溫室氣體排放。

除了立法管制溫室氣體排放量,《京都議定書》還設計了貿易機制,比如清潔發展機制(CDM)以及聯合執行機制(JI)等。已發展國家可透過清潔發展機制(CDM),資助發展中國家的減排項目,計算為自己的減排總量,藉以符合減排的要求。例如,加拿大為中國的可再生能源計劃提供資金,計劃所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就會納入加拿大的減排數額。聯合執行機制則容許工業國家為各自的減排目標而合作。

哥本哈根會議 延續《京都議定書》的最後機會

1997年,《京都議定書》為解決氣候變化踏出重要的第一步。但是,目前《京都議定書》的減排協議將於2012年屆滿,於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在2007年於峇里定下為期兩年的談判計劃,目標於今年年底舉行的哥本哈根會議,決定2012 – 2017年全球減排協議。

人類要避免走上氣候變化的不歸路,全球溫室氣體的總排放量必須於2015開始減少,並開始持續下降。要達至以上的成果,控制氣候變化,工業國家必須於2020年前,減排20%- 40%溫室氣體排放,同時積極控制發展中國家溫室氣體的排放增長。

哥本哈根會議,牽動全球命運,192個國家的元首將會決定的議題包括:全球下一輪的減排協議、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資金及技術的轉移機制、保護森林機制的組成及完善清潔發展機制等。以上的所有措施,同樣決定地球將來的生態、經濟,及社會發展,所以,務必由全球元首出席議決,香港亦有必要由特首出席。

from:
http://www.greenpeace.org/china/ch/campaigns/stop-climate-change/governments/kyoto-protocol